close
 

鹿耳門尋根

hy_1.gif (488 bytes)

前言

鹿耳門,顧名思義形狀像鹿耳,是航道出入口,因此鹿耳門之名前被用於港道,村落等名稱,縱觀明代及荷人存留之地圖、史籍,在

1640年前均是有其地而無其名,到了明崇禎13年,荷人建熱蘭遮城(Zeelandia),完工後,才在其地圖上出現了Lakjemuyse(鹿耳門)這個名稱。它是一條水道,可容20隻船並列進出,是台灣咽喉,台江主要的航道。

在鹿耳門峽口南方為「北線尾嶼」,面臨江洋浩瀚的台江和鹿耳門航道,地位險要。當年由於荷人過於仰賴熱蘭遮城的船堅巨砲,忽略了北線尾嶼的防守,促使鄭成功在此順利豋陸,改寫了台灣的歷史。而北線尾,就是今日台南市顯宮里

(原稱媽祖宮庄),也就在今日鹿耳門天后宮附近,三百年前為一軍事要地,早年設有砲台,監視盤詰往來船隻。康熙56年,為加強海防,築造安砲十,駐防水師三營,望高樓一座,乃兵家必爭之地。

據台灣縣志卷二、建置志扼塞條記稱

''----澎湖固守則鹿耳門安,鹿耳門安則全台與之俱安。可見三百年前,鹿耳門乃台灣之大門,經濟、軍事之地,維繫著台灣生存的命脈,是台灣開發史上重要一環。
  1. 鹿耳門的戰略地位

1.

黃淑璥的''台灣史槎錄''中提及''----總之,台灣三路俱可豋岸,而惟鹿耳門為用武必爭之地者,以入港即可奪安平兩抗府治也。奪安平則舟楫皆在港內,所以其餘出海之路;抗府治則以號令南中北路,而絕依附之門。故一入鹿耳門,而台灣全勢舉!''

2.''

赤崁筆談'':鹿耳門港路迂迴,舟觸沙線立碎,南礁樹白旗,北礁樹黑旗,名曰盪纓,亦曰標子,以便進出。潮長水深丈四、五尺,潮退不及一丈,入門必起,設舵,乃進。

3.

郁永河''竹枝詞'':鐵板沙連到七鯤,鯤身激起浪天昏,任教巨舶難侵犯,天險生成鹿耳門。

4.''

裨海記遊'':鹿耳門內浩瀚之勢,不異大海,其下實皆淺沙。深水可行舟處,不過一線,而又左右盤曲;非秦熟水道者不敢輕入,所以稱險。
  • 鹿耳門風雲
  • 1.

    明荷之戰(1661--1662)

    2.

    施浪平台(1681)

    3.

    朱一貴之亂,康熙60(1721--1723),施世標入鹿耳門平定。

    4.

    雍正甲辰年(1724)總兵林亮更新砲台以固海防。

    5.

    乾隆年間(1740)''三郊"興起,鹿耳門為對外唯一港口。

    (

    註一)50年左右,在此地有多項遺物出土。包括荷蘭及清所築砲台殘壘,''三郊萬館堂界"等等。據云"三郊"乃當時台灣最大之商業聯合會,在北線尾嶼挖出此項遺物,便可見島上當年盛況。

    6.

    林爽文之亂,乾隆48(1783~1788)1787年提督黃仕簡率2000兵入鹿耳門平亂。

    7.

    蔡牽之亂,嘉慶8(1803)蔡牽盤據鹿耳門,嘉慶14年,王得祿平定。
  • 台江陸浮與鹿耳門衰落

    鹿耳門航道原是良好的峽口,但由於內海台江位於六條河流的出口,在屬於幼年期地形的台灣上,地殼造山運動仍然盛行,在台江形成同時,便已註定其將陸化的命運。因此,每年降雨沖刷後,六條河流挾帶大量泥沙淤積於台江,鹿耳門航道自然水涸沙高,漸成陸埔。北線尾南北兩端港道在鄭成功登陸後漸漸淤塞,先是大員港(安平)淤塞而鹿耳門成為台灣咽喉,而清道之三年(1823) 7月,台江灣一次大風雨後,曾文溪改道向西港南流注入台江內海,因洪流挾帶內山崩陷之泥沙淤塞於台江內海。沙洲變為陸地,鹿耳門變為廢口。

    結語

    鹿耳門在台灣開拓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。----三百年前,台灣南部一處可容納千艘商船的內海(台江);其出入口便是鹿耳門海峽及大港航道。鄭成功收台後,大港航道淤積,鹿耳門成為台江唯一的出入口,極盡舟楫之利,繁榮著古城-----台南府,而今僅存一條鹿耳門溪,昔日台灣的浩翰之區也成為鹽田或魯蝦養殖場。

  • 參考資料

    1.回首

    鹿耳門 林文漲著 鹿耳門天后宮公益基金會

    2.台灣府城線勘記 范勝雄 台灣文獻第32卷4期

    3.台南發展史 尹章義 漢聲雜誌第22期

    4.三百年來台南港口之變遷 范勝雄 台灣文獻第29卷1期

    5.

    鹿耳門地理演變考 盧嘉興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Chang Anna 的頭像
      Chang Anna

      窗內的女孩[回憶錄]

      Chang A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