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社交恐懼症(socialphobia)
衛生署台南醫院
行政院衛生署台南醫院精神科 葉紅村主任
個案:
王同學,21歲大學生,平時在三、兩朋友的私下情況下,可輕鬆自在、侃侃而談,和同學互動良好。但自高中開始,在有眾多人的場合時,慢慢變得相當拘謹、不自在,尤其在需要上台報告時,更是一反常態的焦慮不安、結結巴巴、口齒不清、腦中一片空白、思考中斷、詞不達意,嚴重到在公開場合情況下會緊張得四肢發抖、手心冒冷汗、面紅耳赤、心跳加快、喘不過氣來,使得與原本應有的表現大打折扣,故而變得沒有自信、退縮、自我限制,不喜歡在公共場合出現,儘量避免和人接觸,故而影響學業,及人際關係出現大危機,因而顯得悶悶不樂,躲在家裡沒有自信、挫折感深、活動少,故被家人以為是憂鬱症,而被迫帶來門診,經詳細的精神評估及病史探討,確立是“社交畏懼症合併憂鬱情緒的個案”,在給予藥物治療改善其憂鬱情緒及焦慮狀態,認知心理治療重建患者信心,行為治療幫助其克服在人多之情況之焦慮,並增加適應技巧,增進其社交能力及信心。目前患者已較能在大庭廣眾之下,從容不迫,人際關係也能輕鬆以對,重拾信心、學業也能順利進展。
社交恐懼症:
社交恐懼症(social phobia),又名社交焦慮症(social anxiety)是泛焦慮症之ㄧ種,常被忽視,而造成相當困擾的一種醫學狀況,此症最早起源於西元1985年,當時被認為是忽略性焦慮疾患(Neglect anxiety disorder),經過14年後才漸漸的被重視。因此症正常會?隨著各種精神疾病,如焦慮症、慮病症、拒學症、憂鬱症,或酒精、藥品之濫用,故不易被察覺,須經過詳細評估才能確切找出其主要病因,而能給予適時且必要的幫助。
發生比率:約10個人就有1人。
多發年紀:在青春期較多,男性:14-25歲,女性:12-21歲。
病因:可能有生物學上之因素。
症狀: 1.刻意地逃避令人注意之情況。
2.當在面臨使其畏懼、害怕、恐慌之情形下,社交恐懼症會有如下焦慮症狀 (1)面紅耳赤(2)手發抖(3)反胃噁心(4)流汗(5)頻尿等。患者因此而有逃避行為,故影響到工作成果或課業表現生活的品質人際關係嚴重時,甚而導致憂鬱症,成為酒精濫用或藥物濫用個案。
治療:
1.藥物治療→改善憂鬱、焦慮之情緒及症狀
2.認知心理治療→建立信心
3.行為治療→增進社交技巧及適應能力
結論:
社交恐懼症易發生在青壯年紀,且會造成個人社會功能之能力傷害,故如能及早給予認識及治療,不僅可幫助個人且可避免因此之惡性循環,讓此患者甚而因低成就淪為酒精、藥物之濫用之個案,而對社會更多之傷害,故在此提出早期發現,及時治療。
個案:
王同學,21歲大學生,平時在三、兩朋友的私下情況下,可輕鬆自在、侃侃而談,和同學互動良好。但自高中開始,在有眾多人的場合時,慢慢變得相當拘謹、不自在,尤其在需要上台報告時,更是一反常態的焦慮不安、結結巴巴、口齒不清、腦中一片空白、思考中斷、詞不達意,嚴重到在公開場合情況下會緊張得四肢發抖、手心冒冷汗、面紅耳赤、心跳加快、喘不過氣來,使得與原本應有的表現大打折扣,故而變得沒有自信、退縮、自我限制,不喜歡在公共場合出現,儘量避免和人接觸,故而影響學業,及人際關係出現大危機,因而顯得悶悶不樂,躲在家裡沒有自信、挫折感深、活動少,故被家人以為是憂鬱症,而被迫帶來門診,經詳細的精神評估及病史探討,確立是“社交畏懼症合併憂鬱情緒的個案”,在給予藥物治療改善其憂鬱情緒及焦慮狀態,認知心理治療重建患者信心,行為治療幫助其克服在人多之情況之焦慮,並增加適應技巧,增進其社交能力及信心。目前患者已較能在大庭廣眾之下,從容不迫,人際關係也能輕鬆以對,重拾信心、學業也能順利進展。
社交恐懼症:
社交恐懼症(social phobia),又名社交焦慮症(social anxiety)是泛焦慮症之ㄧ種,常被忽視,而造成相當困擾的一種醫學狀況,此症最早起源於西元1985年,當時被認為是忽略性焦慮疾患(Neglect anxiety disorder),經過14年後才漸漸的被重視。因此症正常會?隨著各種精神疾病,如焦慮症、慮病症、拒學症、憂鬱症,或酒精、藥品之濫用,故不易被察覺,須經過詳細評估才能確切找出其主要病因,而能給予適時且必要的幫助。
發生比率:約10個人就有1人。
多發年紀:在青春期較多,男性:14-25歲,女性:12-21歲。
病因:可能有生物學上之因素。
症狀: 1.刻意地逃避令人注意之情況。
2.當在面臨使其畏懼、害怕、恐慌之情形下,社交恐懼症會有如下焦慮症狀 (1)面紅耳赤(2)手發抖(3)反胃噁心(4)流汗(5)頻尿等。患者因此而有逃避行為,故影響到工作成果或課業表現生活的品質人際關係嚴重時,甚而導致憂鬱症,成為酒精濫用或藥物濫用個案。
治療:
1.藥物治療→改善憂鬱、焦慮之情緒及症狀
2.認知心理治療→建立信心
3.行為治療→增進社交技巧及適應能力
結論:
社交恐懼症易發生在青壯年紀,且會造成個人社會功能之能力傷害,故如能及早給予認識及治療,不僅可幫助個人且可避免因此之惡性循環,讓此患者甚而因低成就淪為酒精、藥物之濫用之個案,而對社會更多之傷害,故在此提出早期發現,及時治療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