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中時   更新日期:2009/01/30 04:32 吳垠慧/台北報導
 

       今年牛年,對以農立國的漢民族來說,格外能體會牛是人類好朋友。牛協助拖犁耕田,牛肉、牛皮和牛乳提供生活所需。正因牛與人類互動親密,自古以來,牛也一直是藝術家創作的熱門題材。有的藝術家表現牛憨厚、固執、刻苦耐勞的溫吞性格;前衛藝術家甚至將小

牛屍體鍍上金,變成價值不斐的小金牛。

 

故宮收藏的藝品當中,就有不少牛畫和牛雕,多半描述牛在耕作的情景,以及牧童和牛之間的逗趣互動。從東漢的農業著作《四民月令》

的敘述可得知,牛在漢代就已是協助耕作的主力,甚至兵士有賣劍買牛的事蹟傳說。

 

牧人常入畫 昔日農村風光

 

由於人類倚賴牛至深,各朝歷代也有法令規定,禁止宰殺耕牛,《水滸傳》就記載只有「黑店」才賣牛肉,看來耕牛在古代的保障比現代

來得周全。清代畫家冷枚繪有《耕織圖》,以圖文配置的方式,記錄牛參與耕作的情景。

 

牛與牧人是歷代牛畫常見的主題,像宋代畫家李迪的《風雨歸牧》,兩人穿著蓑衣,騎在兩頭牛背上,風雨中匆忙趕路。牛隻咕嚕嚕的黑

眼珠流露出被迫疾行的緊張神情。明代畫家戴進在畫冊《太平樂事》中的〈牧歸〉,牛背上老人醉態明顯,一手牽牛的童子另一手還拿著

包子啃,可能是酒席散去的返家路上。另一幅〈騎牛〉是全家騎牛出門探親,仔細觀之,牛背上的女性竟然在餵奶。

 

水牛當主角 呈現社會景象

 

台灣藝術家也愛牛,主角換成台灣水牛。前輩雕塑家黃土水於一九三○年完成的浮雕《水牛群像》,寬五五五公分,高二五○公分,目前

由台北市中山堂典藏,北美館另有一件翻製品。作品中可見到芭蕉園裡,三個頑皮小童與五頭牛,享受夏日悠閒嬉鬧。兩個小童坐在牛背

上,其中一個手持長竿子,站立的小童則全身光溜溜,摸著小牛下頜狀似疼惜。黃土水藉由孩童和牛傳達台灣早期農村社會的田園好風

光。

 

前輩畫家林玉山在一九二七年「台展」開辦首屆,就以《水牛》和《大南門》獲得東洋畫部入選,當時他才廿歲,震撼台灣畫壇。一九四

四年,他的彩墨《歸途》描繪農民裝束的女子牽頭水牛,牛背上載著甘蔗葉。這件作品完成於二次大戰期間,當時空襲激烈,林玉山攜家

帶眷疏散到鄉間友人家。這件作品也透露當時台灣人力吃緊,男丁被徵調上戰場,婦女一肩扛起農務家計的狀況。

 

屍體搬上台 有人褒有人罵

 

西方當代藝術也以牛為題材創作,像是美國普普藝術家安迪˙沃荷的《牛》,單色背景前冒出牛頭,無辜的眼神對著觀眾。而行徑向來受

到爭議的英國藝術家赫斯特,喜歡拿動物屍體作裝置,最愛的題材之一就是牛。

 

一九九三年赫斯特的裝置《母子分離》,將剖半的母牛與小牛,分別放在四座甲醛玻璃箱中。雖然飽受外界抨擊,但他以這件作品獲得一

九九五年的泰納獎。同一年紐約公共衛生部門禁止他的《兩個在幹,兩個在看》(Two Fucking and Two Watching)參展,原因是擔心觀眾

看了會嘔吐,作品是腐敗的公牛與母牛。

 

近來,赫斯特又將一頭小牛屍體搬上展示台,在牛角、牛蹄上鍍了十八K金。這頭《黃金小牛》去年九月在倫敦蘇富比拍場上,拍出了新

台幣五億九千多萬元的天價,堪稱史上身價最不凡的牛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ng A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